行业资讯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

2023-06-23 14:06:02 zxy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的
通  知

豫政〔2023〕23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23年6月13日

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我省地处中原,农耕文明悠久,粮食作物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素有“国人粮仓”美誉。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每次到我省视察必看“三农”、必讲粮食,叮嘱我们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全省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把粮食生产摆在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650亿公斤以上、稳居全国第二位,每年调出原粮及其制成品达到300亿公斤,农作物供种能力约占全国的1/10,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彰显了河南担当、贡献了河南力量。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中原农谷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更好支撑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依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原农谷建设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意见》和《“中原农谷”建设方案》,与《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衔接,是制定相关规划方案、政策措施和实施重大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

  规划空间范围包括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平原示范区)全域,延津县、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部分地区,涉及5个县(区)的34个乡镇(街道、农场)、841个行政村,总面积1611.83平方千米,总人口144.92万人。规划期至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规划建设中原农谷,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全方位巩固粮食安全根基的服务大局之本;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的夯基突破之策;是锚定“两个确保”奋斗目标,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和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再造“三农”优势的应时合势之举。加快建设中原农谷,有利于发挥我省粮食生产优势,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牢牢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有利于发挥我省种业重大创新平台优势,持续用力把种业振兴行动抓出成效,大力提升我国种子“芯片”科技水平和竞争力;有利于发挥我省科技装备优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发挥我省农业综合优势,探索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促进城乡融合,推动共同富裕,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探索河南路径。

第二节 发展基础

  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中原农谷位于北纬35度,农作物资源种类丰富,光热水气资源充足,气候条件适宜,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地全部为8等以上高等地,主要农作物品种超过30种,原阳大米、延津“中国第一麦”享誉全国,是南北农作物品种交流、黄淮海地区育种繁种、开展农业科研的优势区域。

  科技创新蓄能增势。农业科研平台加速汇集,神农种业实验室挂牌成立,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投入运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创新研究,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签约入驻,黄河实验室、平原实验室落户运行,产学研结合日趋紧密。先正达集团、中农发种业、心连心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布局上下游产业链,获嘉县花溪科技智慧农机挂牌上市,多个院士团队、300多名科研人员常年驻地开展科研工作,科技研发体系初步形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3%。

  产业体系日趋完善。贯通研发、生产、加工、服务等环节的产业链条基本完善,平原示范区现代种业、延津县粮油加工、原阳县中央厨房、新乡县小麦制种、获嘉县农机装备等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载体平台在区域内集中布局,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基础扎实,科技引领、优势互补、协同配套的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战略区位优势突出。中原农谷地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郑州都市圈的核心区域、郑新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五纵五横”骨干交通网络完善,京广高铁、郑济高铁、京港澳高速、G107、S101南北联通,沿黄高速、晋新高速、G327、黄河大堤路、原武线(幸福渠路)东西贯穿,在集聚高端农业科技创新要素、深化农业科技开放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第三节 机遇挑战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为加快中原农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机遇。国家把粮食安全作为保障总体安全的基础,为我省依托粮食综合优势推进中原农谷建设,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在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要求,为我省依托农业基础优势推进中原农谷建设,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农业强省建设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党中央明确提出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支持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为我省整合农业科创资源推进中原农谷建设,加快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食物消费结构的需求更加多元,为我省发挥“土特产”品牌质量优势推进中原农谷建设,强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了广阔发展前景。

  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农业科创资源集聚度不够、农业全产业链竞争力有待提升、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体系支撑不足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亟需以高标准推进中原农谷建设为战略抓手,全面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助推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聚焦国家种业振兴、粮食安全重大需求,瞄准农业科技前沿热点、关键核心技术卡点、产业提质升级痛点,整合集聚农业创新资源,贯通产学研用关键环节,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种业、粮食、食品聚合发展,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带动支撑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第二节 战略导向

  坚持以服务大局为根本。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为首要任务,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产业竞争力,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有效统筹保总量、保多样和保质量,以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有力助推农业强国建设。

  坚持以种业振兴为核心。把种业创新作为一号工程,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争创国家重大种业创新平台,引育一流种业人才,加强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培育更多当家品种,推进育繁推一体创新发展,努力实现种业自立自强、核心种源自主可控,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

  坚持以提升质效为目标。把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加快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打造具有更强创新性、更高附加值、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

  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把破解体制机制性障碍作为关键一环,积极开展首创性、系统性改革创新,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探索有效路径。大力推进开放创新,瞄准国内外高端农业科创资源,绘制开放创新全景图谱,借力借势借智提升农业科技策源能力。

第三节 功能定位

  聚焦建设国家级、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大力发展生物育种、现代种养、农副产品加工、生物技术产品、农机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服务等产业,全力打造“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

  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立足河南、服务全国、面向全球,强化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建设国际一流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平台,全力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打造生物育种创新引领型新高地、种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集群。

  现代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创建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全国粮食科技创新中心,聚焦生物、信息、装备、减损等关键领域,打造具有引领突破能力的粮食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粮油食品行业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重要支撑。

  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集聚一批国内外粮农科技与加工企业、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贯通粮食收储、加工、包装、物流、供应等环节,搭建种业等核心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打造全国性现代种业和粮食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基地。

  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依托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泛开展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建设国际科研创新合作平台和产业合作园,组建“一带一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谋划举办生物育种国际高端论坛,设立国际生物育种学术交流永久会址和ICC(国际谷物科技协会)亚太科技总部。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集聚优势农业科教资源,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打造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验区,建设以现代种业为主题的农业高新技术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智慧(数字)农业示范区。率先在农业领域示范应用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大田作物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田园、智慧果(菜)园、智慧牧场等示范基地,共享智慧农业、交易物流、工业互联等数字资源,打造种养业数字化和育种研发产业引领区,搭建粮食产业互联网数字底座。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农业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善,农业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一批关键部位、重要环节“卡脖子”、短板技术取得标志性突破,“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初步建成,成为带动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示范引领区。

  生物育种创新能力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能力国内领先、国际知名,争取神农种业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招引落户全球十强种业企业实现突破,引育种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和农业领军人才20人以上,建成全国一流水平品种选育核心基地15万亩以上,种业产业综合实力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集群实现重大突破。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取得标志性进展,在粮食生产、高效绿色种养、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0家,建设20个以上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成功创建现代农业气象科技产业园,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农业全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提升至3.5∶1,培育3—5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全国重要的预制菜加工生产基地,一批绿色食品品牌享誉全国、走向全球。

  农业对外开放窗口作用日益彰显。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和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基本建成,中原农谷综合保税区和“一带一路”海外研发基地加快布局,一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海外推广。

  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集群和全球粮食科技创新高地,成为国家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战略力量,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全球十强种业企业培育实现新的突破,打造形成千亿级种业、粮食产业集群,中原农谷科技创新力、产业竞争力、品牌影响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

第三章 功能布局

  围绕“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功能定位,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衔接,强化核心区和西区、东区、南区组团发展,构建“一城一区两地”功能布局,推动中原农谷、平原示范区、科研院所全面融合,支撑郑新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都市圈,加快形成“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农谷”的发展格局。

  核心区:国际一流农科“芯”城。平原示范区全域,东至原阳县县界,南至黄河北岸,西至获嘉县、武陟县县界,北至新乡县县界,面积341.96平方千米,与新乡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同步规划。瞄准世界前沿,集聚一流科研院所、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资源,面向全球招引农业科技高层次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培育本土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队伍,聚焦提升种业创新驱动和原始创新能力,开展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深化粮食种质适应性、加工特性与营养功能系统化研究,加快现代种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冷链物流、关联服务等产业,推动“谷城院”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高地、科技新城、产业新城。

  西区:高新技术转化集成地。新乡县、获嘉县部分区域,东至中央大道、胡韦线,南至G107(新乡县境内)、获嘉县县界、平原示范区区界,西至武陟县县界,北至新焦铁路(新乡县境内)、大沙河(获嘉县境内),面积473.27平方千米。以良种繁育为核心,提高种子转化推广和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建成国家高标准良种繁育示范推广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智慧田园示范基地。聚焦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培育壮大优势企业群体,开展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打造全国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应用高地、现代农机装备制造和种养业数字化引领区。

  东区:粮油产业经济集聚地。延津县部分区域,东至封丘县县界,南至原阳县县界,西至新乡县县界,北至S309,面积498平方千米。围绕擦亮“中国第一麦”品牌,充分发挥优质小麦、优质花生原料供应优势,集中布局优质粮油生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面、油、肉产业高端化、品牌化转型,“打造产购储加销”链条完整、要素集聚、产能契合、结构合理、绿色高效的大粮食产业集群,建成全国优质粮油生产制造基地。

  南区:食品加工产业示范区。原阳县部分区域,东至封丘县县界、南至原阳县幸福路、西至平原示范区区界、北距黄河大堤5千米,面积298.6平方千米。以中央厨房产业园为依托,强化生产加工、综合服务、物流枢纽三大功能,突出预制菜、肉制品加工、休闲食品等主导产业,加强上下游互联互通、产销配套,加快仓储配送、冷链物流和期货交割仓库等物流体系建设,建成国内重要的预制菜产业基地和标准领跑区、功能型休闲食品产业基地、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

第四章 全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

  聚焦重点作物和农业产业链上游关键领域,集聚一流创新资源,搭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种业“硅谷”和农科产业新城。

第一节 打造生物育种核心引擎

  实施种业创新能力跃升工程,加快布局建设种业重大创新平台,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当家品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集群。

  提升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功能。以种子、种苗、种畜为重点,构建流程化、模块化、信息化的商业育种体系,着力引育创新型种业企业,扩大种业科技交流合作,活跃种业技术交易市场,积极发展种业总部经济,打造全球知名生物育种创新机构和种业企业集团。

  高标准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围绕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优势作物,在遗传机理解析、种质资源发掘与创制、智慧育种、绿色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等领域前瞻启动实施一批重大课题,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推动种源“卡脖子”技术接续突破。有效对接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提升科研基础条件,加强与国内优势科研力量强强联合,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

  统筹建设种业关键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河南农业大学国家“2011计划”现代农业科技研究实验基地、河南大学生物学一流学科现代农业科技试验基地,筹建欧洲农业物理(新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重大平台,形成世界一流的种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集群。

第二节 搭建粮食技术创新平台

  实施粮食技术创新重大工程,聚焦生物、信息、装备、减损等关键领域,优化完善粮食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打造具有引领突破能力的粮食产业创新聚合体。

  建设粮食科技创新集成区。推动河南工业大学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粮食储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粮食加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入驻中原农谷或布局研发基地,组建粮食产业技术研究院、粮食产业经济研究院,规划建设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示范区,打通粮食产前、产后科技链条,构建产后粮食安全实验室体系、研发体系、成果产业化体系,争创国家粮食科学中心。

  打造粮食技术合作平台。加强与国际一流粮食大学和粮食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粮食科技创新联合实验室、国际粮食安全研究基地、国际粮食标准中心,积极引进外籍院士、知名专家,开展重大粮食科技协同攻关。

  高标准规划粮食科技小镇。聚焦粮食科技服务业,建设粮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中心、科技应用法律咨询中心、人才交流中心,集合构建粮食关键核心技术转移交易、中试和示范推广功能,完善社区服务、商业服务设施,推动科技、产业、城镇融合发展。

第三节 引聚高端农业科技创新资源

  聚焦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对接国内外农业创新优势区域,精准绘制招商引资引智图谱,加快引进一批领军机构、技术团队、科技成果,形成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圈。

  积极融入全球农业科技创新网络。强化与世界农业科技强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接,与国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跨国企业在建设联合实验室、育种技术联合研发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引进国内一流农业创新平台机构。依托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安阳棉花所、新乡灌溉所、新乡综合试验基地等创新平台,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实体化运行。吸引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中原农谷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兴办农业科技企业,鼓励生物与农业类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核心区集中布局。

  推动省内涉农研发机构集聚。引导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科技大学、信阳农林学院等省内涉农高校在中原农谷布局科研平台、实验基地、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研究生培养中心。推动河南农业大学谋划筹建神农种业学院,在中原农谷建设人才培养实验基地。

第四节 培育一流创新人才团队

  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行动、领军人才集聚行动、青年人才倍增行动,以一流平台、一流课题汇聚一流人才、一流团队,打造农业科技创新主力军。

  引进培养农业战略科学家。编制农业科技亟需紧缺高端人才需求目录,绘制全球高端人才分布地图,实现“靶向引才”“按图索骥”。加强农业科研核心团队引育,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群体中,通过联合攻关等大兵团实战历练,发现和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快形成农业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发挥省人才集团市场化引才优势,通过“项目+人才”“产业+人才”等方式,形成人才服务整体解决方案。

  打造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落实国家“神农英才”计划,支持青年科技人员担任创新团队领头人、牵头承担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培养一批具有领衔决胜重大科技攻关统筹协调能力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推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实行重大科研课题“揭榜挂帅”,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

  建设青年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完善全链条培育制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围绕重点学科和领域,实施农科生“订单式”培养计划,设立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专项,稳定支持一批潜力突出的青年农业科技人才,打造农业科研战略后备力量。探索设立职称“绿色”通道,实行灵活多样的高层次人员职称评审办法,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第五节 开展重大核心技术攻关

  聚焦基础前沿热点、关键核心技术卡点、产业发展升级痛点,在种业底盘、粮食增产、畜牧水产养殖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坚,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专利自有、技术自主。

  开展底盘技术创新攻关。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实施重点农产品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利用攻坚行动,挖掘优良性状和关键基因,突破新型基因编辑、分子设计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双倍体快速育种、细胞工厂等种业底盘技术,融合生物学、农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打通“BT+IT”(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应用难点堵点。

  开展种质资源技术攻关。围绕农作物种子种苗、种畜禽、水产苗种、微生物菌株布局优质良种生产基地,创制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种质。加快推进原阳大米等本地优质品种资源提纯复壮和性状改良。研发系列高通量生物育种装备、高精密仪器和高效率试剂盒产品,改变外资长期市场垄断现状。

  开展农作物生产技术攻关。加强作物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和气象防灾减损相互协同的丰产高效栽培理论研究,推进经济作物绿色增效,加快“耕种收储加销”全环节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标准化绿色高效技术攻关与集成组装推广。深化全链条粮食节损和物理增产等关键技术研究,打造“无形粮田”,实现“无地增产”。

  开展优势品种技术攻关。以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花生、棉花、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生猪、牛羊、鸡等畜禽品种为重点,加强作物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水产遗传改良,开展生理调控机制及规律研究,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建设肉牛、奶牛制种供种基地。支持企业、科研单位共同推进大豆、玉米、花卉苗木新品种产业化的配套技术集成测试与示范。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

第六节 培育壮大创新企业雁阵

  建立完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着力引育一批产业链、创新链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制定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图,壮大中小企业群体规模。

  实施百强企业招引计划。瞄准国际种业十强企业、国内五十强企业,完善提升营商环境,细化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灵活采用“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方式,吸引种业、农产品加工跨国公司、龙头企业在中原农谷设立企业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及繁育基地。

  培育本土龙头企业。组建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引导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支持河南种业集团在中原农谷落户,鼓励龙头企业发起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协同创新载体,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领军企业。

  壮大高成长型科创企业。依托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双创”载体,遴选专而精的特色企业,打造“隐形冠军”企业和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涉农“专精特新”企业,支持生物育种、品种测试、分子检测、制种加工、信息分析、标准化、大数据、智能技术等平台型企业发展,全方位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第三方服务。

第七节 推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贯通技术研发、中试熟化与应用推广等环节,壮大社会化科技服务力量,完善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健全科技成果孵化体系。加快建设集科技示范、技术集成、融资孵化、创新创业为一体的众创空间、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等孵化载体,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孵化体系,大力发展农业技术交易平台、融资平台和对接服务平台,完善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运作模式,拓宽孵化载体、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投融资机构合作渠道,引导各类资本向农业科技领域集聚。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涉农高校和研发机构按需求导向调整科研布局,编制高价值成果转化目录,强化高质量创新成果供给。创建一批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和中试基地,推进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重大关键技术集成,搭建综合性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强专业化、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培育,壮大现代职业技术经理人和经纪人队伍。

  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聚焦智慧农业、高效种养、农机装备等领域,支持农技推广机构联合科研单位和生产经营主体遴选发布年度主推技术清单,示范推广一批良种良法、新型农资、现代农机。完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鼓励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人才等科研力量下沉,开展“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链式推广服务。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

第五章 重塑重构粮食产业竞争新优势

  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大粮食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竞争力,打造全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高地。

第一节 全方位夯实粮食产能基础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对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气、技、管综合治理,聚焦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目标,集中连片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严格实施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管理,探索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机制,全域开展土壤修复治理。实施水源保障工程,推动延津县榆东引黄调蓄、引黄调蓄(固头)工程建设,谋划实施原阳县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天然渠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加大农业节水力度,优先建设低压管灌、微灌、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井灌项目区全面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建立精准化预报体系。推广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推广良种良法、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节肥减药等技术,加大对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托管等规模化经营的支持力度。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田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第二节 完善绿色多元食物供给体系

  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开展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种植,推行“基地+企业+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做强绿色原料供应基地。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林下中草药、食用菌种植和特色畜禽养殖,培育林下经济特色产业。利用富硒、富锗等元素含量丰富的土地资源,开发绿色蔬菜、精品水果、特色杂粮等健康食品。充分发挥黄河滩区牧草种植优势,发展黄河滩羊等特色种养业,形成“滩内种草、滩外养牛(羊)、就近加工”的种养加一体发展模式。鼓励发展可移动日光温室、新型保暖大棚及钢骨架大棚等节能、节地、环保设施,推广基质栽培、水肥一体、物联网控制等技术,加快智能化种植设施应用、植物工厂发展,破除耕地资源限制,提升设施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三节 推进食品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推动粮食由“食”字号、“原”字号向“健”字号、“药”字号转变。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升级,聚焦绿色安全、营养方便、质量效益,开发中高端主食加工产品和肉制品,发展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做精油脂制品,扩大巴氏奶、酸奶等低温乳制品生产供应,加快果浆、果酱、果干、果饮料和菌类系列深加工产品研发。大力发展特色功能食品,开发食药同源产品,发展保健食品、营养强化食品、双蛋白食物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前瞻布局未来食品产业,融合食品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开发植物基食品和替代蛋白。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畜禽屠宰加工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实现加工副产物梯次、全值、循环利用,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2%。

第四节 打造全国预制菜产业高地

  实施预制菜升级行动,推动原料品质数据化、产品标准化、生产智能化、营养健康化,引领“厨房变革”。提高预制菜创新能力,传承发展特色食品,加强预制菜大单品研发,大力发展面向家庭日用、节庆聚餐的预制菜,开发应用于航空航天、户外拓展、应急救援等领域的预制菜。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产业模式,衔接预制菜上下游产业,整合产业链资源,推动平原示范区、获嘉县中央厨房项目和原阳县中央厨房产业园建设,打造原阳(中国)预制菜全产业链创新中心、中国预制菜(肉类)产业基地。建立河南省预制菜产业发展联盟,加快建立预制菜定义分类、生产规范、品质评价、口味划分、检测检验、质量安全等基础通用标准体系。加强预制菜质量评价及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完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推行预制菜全链条管控,实现生产消费全程可追溯。推进预制菜品牌建设,全方位塑造绿色、健康、品控、时尚品牌形象。到2025年,预制菜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第五节 做大做强优势龙头企业

  坚持外引内育,围绕产业链核心关键环节延链补链强链,动态更新招商引资目录,绘制产业全景图和投资考察路线图,利用中原农谷投资基金搭建高层次招商引资平台,创新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飞地”招商方式,引进一批“链主”企业和细分行业领军企业。健全龙头企业服务机制和中小企业孵化体系,运用现代农业基金、农业综合开发基金、粮油深加工企业扶持基金,加大对企业产品研发、技改升级、扩大产能等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企业集群。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

第六章 拓展延伸农业全产业链新领域

  以农机装备、农业服务、生物经济、种养循环为重点,强化现代农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链加快迈向中高端。

第一节 发展壮大现代农机装备产业

  顺应农业机械化加快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趋势,聚焦智能感知、决策和执行三大核心功能,吸引一批现代农业智能装备、农业机器人、智能节水灌溉器械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加快种业专用农机等研发创新,重点开展玉米去雄机、育种小区播种机和收割机、智能考种机、种子专用烘干设备等育制种关键机械研发创新。大力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开展新型农业传感器和测试仪器研制。加快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推广应用,搭建农机作业监测、维修诊断、远程调度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快适用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推广,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现代农机服务平台。到2025年,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均达到55%以上。

第二节 培育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业

  聚焦农业生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生产性服务需求,发展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涵盖合同研发、成果转化、教育培训等多领域的优质高效服务体系。

  培育种业CRO(合同研究组织)服务。探索“种业公司订单—种质资源供给服务公司—种业CRO公司育种—订单公司交付—种业公司商业推广销售”等多种服务模式,引导种业公司与服务企业全流程紧密合作,形成一批生物育种技术集成转化应用标志性成果。到2025年,专业化种业技术服务机构达到5家。

  优化农业生产服务。分类培育农业服务主体,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生产服务、农机服务、植保服务、农资供销服务。建设省级检验检测产业园,开展农业生产、加工、研发等环节检验检测服务。

  开展教育培训服务。开展企业高层次人才交流培训服务,发展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及小农户的实习实训、案例观摩交流等服务。结合大中小学生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传统农耕文化、现代设施展示、农艺科普教育服务。

第三节 前瞻布局生物技术产业

  聚焦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打造研发与应用深度交融、引领和示范带动明显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到2025年,生物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优化升级生物医药产业。聚焦金银花、卫红花等本土优质中药材和青蒿、牛至、丹参等道地药材资源,建立中药材生态种植体系,加快中药配方颗粒与标准提取物产业化。以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为依托,积极开发生物技术制剂、现代中药、医疗耗材和动物保健功能产品,推动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等生物制药产业化。开展前沿生物技术创新,加强微流控、高灵敏等生物检测技术研发。

  创新发展生物能源产业。探索开展绿色生物炼制产业化示范,有序推进生物质能发电。积极推进先进生物燃料在市政、交通等重点领域替代应用,推动材料、轻工等重要工业产品制造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开展新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与培育。

  积极培育生物环保产业。开发农业废弃物生物制剂、天然农业生物药物、精准多靶标生物农药、土壤改良生物剂等农业制品。发展微生物制剂、发酵饲料、饲用氨基酸等生物饲料。完善污染物生物环境响应监测、生物降解和生物修复、生物资源回收利用等生物环保产业链。

第四节 培育农业绿色低碳循环产业

  强化生产与生态兼顾、减量与增效协同、安全与有效并重导向,发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绿色种养循环新模式,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供给能力。

  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粪污全量收集、堆沤肥、厌氧贮存发酵等实用技术,大幅提升粪肥还田利用效率。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整县推进项目,推动全域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到2025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2%以上。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建设秸秆资源化利用示范中心,突破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途径的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构建农业废弃物就地减量、就地处理、就地消纳的综合利用技术模式体系。到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

  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利用技术攻关,因地制宜推广“百亩田千头猪”、林下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绿色种养循环新模式,开展绿色种养试点,扩大粪肥还田利用社会化服务市场规模,探索建立绿色种养循环利用体系。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

第七章 聚力搭建农业对外开放新平台

  坚持开放带动,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完善通道载体布局,拓展开放空间,深化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在全方位开放中积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竞争优势。

第一节 完善重大开放通道载体

  充分借助我省空陆网海“丝绸之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平台叠加优势,推动开放载体建设,提升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拓展延伸口岸功能。推动粮食、种苗等功能性口岸业务向中原农谷拓展,支持设立进境植物种苗隔离检疫圃、检疫实验室,建设种子、苗木、花卉等繁育基地。支持申建中原农谷综合保税区,培育发展农产品跨境电商,开展种质资源保税研发,建设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平台和“一带一路”特色农产品贸易平台,打造农业特色综合保税区。

  连接国际陆空通道。全面深化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的交流合作,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二级业务网点,引导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海外仓和特色商品展销中心。建设卡车航班服务网点,连通郑州航空国际枢纽口岸,高效推动先进种业品种、高端农产品走向世界。

  加强协调联动发展。支持中原农谷核心区纳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创新联动区,在国际高标准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探索开展差异化改革创新。加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畅通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流动,复制推广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成果。

第二节 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交流合作

  积极对接农业科技创新优势区域,创新合作渠道、合作方式,开展创新资源共享、科技联合攻关、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推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农业开放创新生态。

  搭建综合展示展览平台。建设河南省农业博物馆,打造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文明为一体的综合展示平台。建设河南农业展览中心,集聚农业展览、农业会议、农业金融、农业科技等服务要素,推介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优质特色农产品和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新生产经营模式以及乡村创意设计成果。利用数字孪生等手段,探索发展线上云展览、云娱乐、线上演播、数字艺术等新兴业态。

  举办国际农业合作重大活动。谋划举办全球生物育种、粮食国际高端论坛,设立国际生物育种学术交流永久会址,扩大以种业为核心的资源、技术、人才国际交流,组建“一带一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会展经济,积极申办农业博览会、食品世博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开展种肥药一体化等地展品种展示。

  构建农业科技和农产品交易平台。建设面向全球的特色农业科技交易中心,集聚展示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对接、洽谈和交易,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与郑州商品交易所联动,打造肉、油、乳、果蔬等“郑州价格”。对接国内外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充分嫁接物联网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推动农产品远程拍卖、在线拍卖。

第三节 拓展对外开放领域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制种育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冷链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领域为重点,持续开展全方位合作交流。聚焦农业前沿研究方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强与农业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精准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优质农业项目落户。深化农业金融改革创新,探索引进符合条件的外资专业保险公司开展涉农保险业务。积极创建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重点推进国际认证认可、国际标准应用、自主品牌培育、出口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和贸易促进公共服务,提升出口农产品品质和国际化、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水平。深化与中亚五国和东盟国家的合作,参与建设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和国别型国家农业合作园区。鼓励本土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作共营等方式开展国际化经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一批海外研发基地。创新中外农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联合办学模式,开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援外农业技术培训。

第八章 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服务新能级

  加快交通物流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联通,为中原农谷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

第一节 构建内畅外联基础设施网络

  以轨道交通为引领,以高等级公路为骨干,加快构建与郑州都市圈深度融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郑新一体化发展水平,打造连接郑州与豫北协同发展区的“桥头堡”。

  建设互联通达的立体交通网络。统筹跨黄河桥位利用和线路综合效益提升,强化与既有铁路的衔接融合,推动轨道交通S3线早日开工建设,实现一体化通勤。强化郑济高铁新乡南站周边集疏运网络建设,推动郑州至平原示范区轨道交通沿线站点综合开发,实现站点与城区功能融合。

  构建高效便捷的公路干线网络。积极推进沿黄高速、郑辉高速、郑新高速建设,形成“一横(沿黄高速)三纵(京港澳高速、郑辉高速、郑新高速)一联(晋新高速)”的高速公路框架。推动普通国省道繁忙路段、穿城路段、低等级路段提质升级,优化调整国道环绕城区的路网结构。加快和平大道南延工程建设,推动S101按照城市道路改建工程,提升S227、滨湖大道西延段等公路等级。改造升级市际、县际瓶颈路段,提升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推进区域跨河通道建设,在现有跨河通道(郑州黄河大桥、郑新黄河大桥、刘江黄河大桥)基础上,规划新增郑辉高速、龙凤大道、郑新快速路3条跨河通道。

  打造一体衔接的城乡路网体系。构建中原农谷核心区南北向G327、神农大道(祁连山路)、S101、太行大道、郑新大道西线(嵩山大道)、神农山路、云梦山路,东西向北环路、辽河路、永定河路、黄河大道、滨湖大道、平原大道、长江大道、幸福大道“七纵八横”交通网络,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服务能级。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乡村道路改造,加快生活性集散交通和绿色慢行交通发展,加强乡村生产路、产业路、旅游路等建设,逐步提高城乡道路网密度和整体运行效率,系统提升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推动实现区域内畅通无阻。

第二节 推动谷城院深度融合发展

  强化以院立谷、以谷带城、以城促谷发展理念,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谷城院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

  重塑农科新城风貌。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城市设计,综合考虑河、塘、林、湖、田、滩、渠等资源要素,统筹规划、一体推进城市、科技、产业、环境、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建设。广泛吸收借鉴优秀城市设计成果,因地制宜设计丰富多样的环境景观,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形成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城镇空间,营造优美、安全、舒适、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塑造“中原风、国际范”城市风貌,打造自然生态优美、宜居宜业宜游、富有中原文化底蕴的未来科技创新之城、产业活力之城。

  加速城市功能升级。优化平原示范区整体功能布局,合理规划涉农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交易市场、人才公寓、商贸物流、教育培训等功能专区,全面提升凤湖等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配套建设高端服务设施,提供优质共享公共服务,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打造国际农科会客厅。借鉴发达地区体制创新经验,与郑州等地合作发展“飞地经济”,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重新优化配置。高起点规划建设新乡南站高铁片区,提升科创、金融等生产性服务功能,加快推动城市由单一传统功能模式向多元综合服务转型发展,实现科技、产业资源与城市发展高度嵌合。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开展现代宜居农房建设示范,保护与发展历史古镇、传统村落,传承与展示黄河水乡生产习俗和田园民居民俗文化。分类引导村庄建设,依托城镇近郊和沿黄生态带,提升和美乡村规划设计水平,发展新型农旅村落、农科村落、康养村落,培育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特色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擦亮“滩上人家”品牌,建设“慢生活、微度假”的黄河“慢”滩。

第三节 健全高端人才服务体系

  着眼农业科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落实人才招引政策,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支持郑州、新乡等地和中原农谷创新完善高层次人才奖补和科研经费支持政策,加大对优质创业项目、新建人才工作站的扶持力度,对高端人才团队按“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实行多样化的薪酬制度和股权激励方式。盘活平原示范区闲置房地产资源,统筹建设人才公寓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完善高端人才购房贴补机制。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鼓励郑州、新乡等地优质教育集团采取委托管理、开办分校、教师异地交流等方式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工程,共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内教育信息网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

  共建高水平医疗服务。支持郑州、新乡等地高水平医疗机构通过建设“一院多区”、合作办院、组建专科联盟等形式在中原农谷布局发展,深化城市医联体建设。推进医保“一站式”直接结算,探索跨市医保结算免备案,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全程网上办理,推动异地就医服务便捷度持续提升。

  开辟外籍人才“绿色”通道。落实外籍高层次人才出入境、停居留便利政策,对引进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办理签证、居留、工作许可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外籍人才配偶、未满18周岁未婚子女可根据公安机关签证办理居留许可。

第四节 推进数字智慧农谷建设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城市设施,推动水利、公路、电力、物流、环保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打造智慧农谷。实施新一代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资源共享、数据安全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搭建智慧农业平台体系,布局智慧农业空间网络,创建现代农业气象科技产业园。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智慧农机示范园,推动中原农谷与中原科技城协同发展。加快种养业数字化改造,建设数字田园、数字灌区和智慧农(牧、渔)场。推广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农业遥感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和监测预警系统。深化乡村智慧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持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第五节 打造绿色高效现代物流体系

  借助郑州航空港、国际陆港等省内“空、铁、公、海”多式联运优势,建设集冷链物流、农资仓储交易、种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商贸物流区,打造国际农业物流陆港。重塑提升区域内特色农业基地以及周边食品加工业、批发市场优势,推进区域分拨、冷链仓储、冷藏交易、供应链服务、城市配送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仓储物流和期货交割仓库建设,完善高端冷链产品存储、运输、加工、交易、金融等服务功能,打造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加大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改造提升力度,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即时零售新模式。加快构建以平原示范区为核心,获嘉县、新乡县、延津县、原阳县为支撑,对内连接乡、村物流节点,对外连接郑州等物流枢纽,产业链、价值链、信息链、组织链融通的物流体系,积极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

第九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基本要求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与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适宜,严守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红线,集约高效利用资源,有效防控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打造生态友好型农业示范园区,推动中原农谷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第二节 主要措施

  依法依规结合“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加强大气、水污染物和固体废物防治。采取合理措施,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严格做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施工区域设置围挡,施工场地实施硬化或绿化处理,按要求采取施工车辆冲洗等各项措施严控施工扬尘,产生工业废气的建设项目须按照要求配套建设废气治理设施;实施区域废水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经处理满足污水处理厂收水标准后统一进入区域集中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加强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及综合利用,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后集中处置,危险废物严格按照危险废物处置标准及技术规范妥善处置,其他固体废物严格按照类型依法依规处置利用。

  控制农药化肥面源影响。科学施用农药,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安全用药制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示范,采取诱杀等农业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发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绿色种养循环新模式,控制和降低化肥使用量。开展地膜专业化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有效防控农田“白色污染”。

  严控生态环境影响。临时占地应及时覆土绿化,绿化宜采用当地陆生植物。建设开发过程中对生态敏感区、动物栖息地采取优先避让措施,无法避让的应提出合理有效的减缓措施和补偿措施。禁止弃土弃渣乱堆乱放,合理选择处置地点和处置方式。强化对施工噪声和施工人员活动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落实环境管理措施。严格落实区域大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切实减少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推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鼓励节约用水,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制定科学合理的中水回用政策,积极拓宽中水回用途径,将企业内部中水用于区域内景观用水、公共设施用水、工业企业用水等。

第十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原农谷建设发展的全面领导,把前瞻布局与干在当下紧密结合,统筹各类资源要素,汇聚各级各方力量,形成建设中原农谷的强大合力,不折不扣推进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省级主导、市级主责”原则,充分发挥中原农谷建设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指导中原农谷建设发展,研究决策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指导做好规划实施、政策制定、综合协调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调度,健全重大任务协调督促、重大事项咨询论证机制和重大情况报告制度。省发展改革委要拟定相关重大政策、协调推进重大项目,省农业农村厅要牵头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省直有关单位要强化集中投入和政策落实。中原农谷党工委、管委会要全面负责中原农谷建设发展具体事宜,强化产业培育、人才引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经济发展主责主业,根据党委、政府授权或委托履行组织领导、规划建设、经济管理、投资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等职能。新乡市要建立以市委书记负责的推进机制,组建平原示范区、延津县、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工作专班,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第二节 完善运行机制

  健全“管委会+公司”建设运营模式,支持管委会聚焦主责主业,实行大部制、综合性、扁平化管理。新乡市政府要会同省政府国资委尽快组建省市国有投资公司共同出资、战略合作伙伴参与的中原农谷投资运营公司,负责中原农谷整体开发运营。推动中原农谷投资基金高效运行,健全基金决策管理机制,强化以投带引、投贷联动,完善投资、融资、开发、建设、运营“五位一体”运营模式。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程序,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农业、科技、金融、公司运营等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为中原农谷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等提供专业咨询和决策参考,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

第三节 落实支持政策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明确的各项支持政策,从2023年起,连续3年每年将省、市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及时拨付到位,支持中原农谷建设。成立中原农谷投资基金决策委员会,完善母基金运作模式,探索重大项目直投模式,并将中原农谷优质企业纳入省天使风投创投基金备投企业储备库。完善重大产业项目直投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和银行信贷等各类金融资源,引入重大产业项目。鼓励政策性、开发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对中原农谷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育种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支持银行、保险、证券、期货、融资担保、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向中原农谷聚集布局,将中原农谷优质企业纳入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重点培育。积极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省财政按照规定给予保费补贴,开展“保险+期货”等创新业务。支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

第四节 强化项目支撑

  建立健全项目常态化储备、动态化更新机制,实行清单化、责任化、任务化管理,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三个一批”项目统一调度,推动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尽快落地见效。实行省、市、县级领导分包项目推进机制,落实“一项目一清单一台账”要求,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全面推进“承诺制+标准地”改革,开辟“绿色”通道,对中原农谷重大项目实行单独组卷、单独上报。加大省级建设用地统筹调剂力度,确保满足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第五节 坚持改革驱动

  深化放权赋能改革,按照“能放尽放、分类分批”原则,有序向中原农谷下放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创新中原农谷管委会与省有关单位工作衔接、业务承接机制,在项目报批、资金申请、要素保障、信息流通等方面实现政策直达、需求直报、业务直通。赋予中原农谷党工委、管委会更大用人自主权,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岗位聘任制、绩效工资制。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盘活利用闲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农技、农机、农经队伍建设,持续深化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第六节 强化考核评估

  中原农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体现导向、突出特色、数据可得、简便易行的原则,结合中原农谷功能定位,牵头制定中原农谷高质量发展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具体考核工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组织实施,考核结果报送省委、省政府审定、运用。



首页
服务
新闻
联系